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201923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刚要

 二维码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动见义勇为立法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安排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蔚为风尚,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氛围愈加浓厚,整个国家在道德领域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中,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的爱国情感朴素而炽热,全社会团结一致、奋发昂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充分展示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公布,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组织部分理事和专家学者围绕《纲要》原文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评论员文章进行了系统学习,探讨了全省见义勇为组织贯彻落实办法。

《纲要》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然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因此,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公民个人的道德追求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为弘扬,使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纲要》共有七个部分,主要包括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深化道德教育引导、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和加强组织领导等内容。《纲要》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体现时代特征。《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总书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把涉及有关方面的重要内容和抓落实的内容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使新时代特征贯穿《纲要》始终。二是尊重群众实践。《纲要》总结了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各地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新鲜创造和典型经验,形成了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突出群众性、实践性、可操作性,设计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渠道载体,为深入开展基层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纲要》既继承了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主要内容和载体途径,又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着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领导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人物等重要群体和重点领域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具体要求,重点强化了法治保障、网络空间、生态文明、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既遵循了道德建设规律,又进行了创新创造,增强了道德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

《纲要》在重点任务中强调指出,一是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打牢信仰信念的思想理论根基。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进认知认同、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三是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四是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弘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观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倡导“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孕育伟大”的理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纲要》在深化道德教育引导部分指出,要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尊崇褒扬、关心关爱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一是舆论具有成风化人、敦风化俗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把正确价值导向和道德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新闻报道中,着力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传媒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要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二是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要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综合运用宣讲报告、事迹报道、专题节目、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彰显社会道德高度。要持续推出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广泛推荐宣传最美人物、身边好人,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要尊崇褒扬、关心关爱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建立健全关爱关怀机制,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三是各类阵地是面向广大群众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依托。要充分发挥各类阵地道德教育作用,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引导人们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设施建设保护利用,充实展陈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提升教育功能。民族团结、科普、国防等教育基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都要结合各自功能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用好宣传栏、显示屏、广告牌等户外媒介,营造明德守礼的浓厚氛围。

《纲要》在发挥制度保障作用部分重点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强化法律法规保障,要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要及时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推动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老爱亲、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要坚持严格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裁判定分止争、惩恶扬善功能,定期发布道德领域典型指导性司法案例,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推进全民守法普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讲法治、重道德的良好环境,引导人们增强法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要发挥社会规范的引导约束作用,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针对污蔑诋毁英雄、伤害民族感情的恶劣言行,特别是对于损害国家尊严、出卖国家利益的媚外分子,要依法依规严肃惩戒,发挥警示教育作用。针对公共秩序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逐一进行整治,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要建立惩戒失德行为常态化机制,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第一行主标题
请输入要描述的内容进行内容补充
第一行主标题
请输入要描述的内容进行内容补充
第一行主标题
请输入要描述的内容进行内容补充
第一行主标题
请输入要描述的内容进行内容补充
第一行主标题
请输入要描述的内容进行内容补充
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